作品發表區
| 發表作者 | 道禾小炭 | 個人積分 | 461 |
|---|---|---|---|
| 身份等級 | |||
| 作品類別 | 生態 | 發表時間 | 2012.03.12 07:50 |
| 拍攝地點 | 婆羅洲 | ||
| 標籤 | |||
| 微笑照片 57 | 點閱數 1508 | 回應數 41 | 評議推薦 0 | 資深推薦 10 | |||
57
雨林中的小精靈
第二次來到婆羅洲,小炭走踏MULU和神山這兩個國家公園,那幾天皆在浩瀚的樹海中穿梭,小炭漫步
在熱帶雨林中,週遭大多是高聳的巨木。站在樹下,小炭順著樹木的肌理,慢慢抬起頭來,樹木巨大
的身影直達天際,讓人深深感覺自己的渺小。行走其間,偶而低頭才會看到小生物身處其中,特別的
是一隻隻飛舞忙碌的小生物,那是體色黝黑的小精靈。

第一次見識到成群的黑色飛舞者是在一棵大樹上,牠們在大樹旁來回的飛著,一些停棲在樹的表皮上,不時
著散發金屬的光澤,讓樹木龐雜的黑斑隨著時間不斷閃爍轉移著,當下就聯想到鄉下,成群的小蒼蠅在食物
堆中飛舞駐足,但是等到自己提起勇氣,走向前去,才發現牠們竟然有著兩雙成對膜翅,尤其最後一對腳還
有蜜蜂特有的採集花粉的構造,或許是某種群聚的蜂類吧!

前年在沙勞越雨林探索間,小炭就以織葉蟻為主要昆蟲觀察對象,紀錄著織葉蟻的打獵、畜牧行為,赫然
發現被俘虜的名單之中,還存在這些蜂兒的身影。

這些經歷讓小炭對這群蜂兒感到新奇,雖然牠們體型嬌小,黝黑顏色也不討喜,很難成為生態觀察者想要鎖
定的目標,但是走踏在沙勞越或是沙巴的國家公園後,才發現原來到處都有牠的蹤跡。

之後每當在花團錦簇間,小炭都會試著低下頭來,看看是否能記錄這些在繁花中飛舞的小傢伙。透過微聚鏡
頭與接寫環,不起眼的花朵突然顯得巨大許多,尤其相較於同在花叢飛舞的蜜蜂,牠們的體型更顯嬌小。一
個月前,當自己閱讀維晟書寫的「野蜂放大鏡」才更認識牠-無螫蜂。

蜂類對自然觀察者而言,可真是又愛又恨,愛的是牠們團隊合作,勤勞不懈的工作態度,不論是採集花粉、
構築蜂巢、保家護幼皆是精采的生態行為記實;但也擔心牠的螫針,害怕牠飛在身旁環繞,翅膀急速拍打,
發出嗡嗡嗡的高速頻率,真讓人退避三舍。

缺幸好看到「無螫」這兩個字,讓自己踏實多了,感覺小炭又多了幾份親近牠們的勇氣。與蜜蜂(Honey
bee )、熊蜂(Bumble bee)皆為近親的無螫蜂,大多需構築蜂巢、採蜜維生,因此牠們的大顎發
達,體態輕穎,特別的是後足還有像花粉籃的構造。至於腹部尾端更不能不提-螫針,這一防衛的構造,
這可是牠們禦敵不可或缺的武器,然而沒有螫針的無螫蜂(Stingless bee )要怎麼禦敵呢?我想這也
是小炭好奇想要探索的。




在這片浩瀚的雨林中,無螫蜂的個頭雖小,然而數量多、飛行力強、採集力高,在婆羅洲的植物界,無螫蜂
可是扮演了一個傳花授粉的重要角色。牠們在花叢穿梭著,不時探索著花朵中花蜜的多寡,採完一朵再採鄰
近的一朵,看著牠們小小的身軀抱在雄蕊上,身上、足部不時沾黏著花粉粒,還不是扭動身軀、搓柔著六足,
轉眼間附著在全身毛上的小顆粒,就集中於後足的花粉藍上。

有時無螫蜂還要深入雌蕊基部,尤其花中含蜜甚少,這讓無螫蜂完成一次採蜜任務,可能已拜訪過成百上千的花兒。

欣賞牠們採集花粉的同時,偶爾在下方發現虎視眈眈的織葉蟻,這些獵人對這無螫蜂而言,可是危機四伏,
不知織葉蟻是捕捉老老垂已的工蜂,還是視機而動活捉輕忽的蜂兒,總之還是會為牠們的安危擔心。



如果碰巧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看到無螫蜂不停的飛來又飛去,那可能發現牠們居住的處所。談起牠們的家
就令人驚嘆,一般的蜂巢大多由眾多正六邊形的蜂蠟巢室所組成。然而這些蜂兒竟然開起工廠來,如煙囪
般的房子,在洞口處,返家的蜂兒後腳帶著成串的花粉團,每隻辛勤忙進忙出著。



之後的觀察才發現無螫蜂的煙囪有著各式各樣的變化,小炭看到的幾種蜂巢皆如煙囪般,但是巢口的方向則
有很大的變化。『野蜂放大鏡』提及「變化多端的蜂巢更是一絕。」書中圖片紀錄著管狀、杓狀的巢口,還
有像停機坪、細長煙囪的外觀,更有顏色艷麗的蜂巢,我想牠們特有的建築美學可能要讓熱帶雨林更加多姿
多采吧!


出口處的牆壁上爬滿蜂兒,牠們忙碌著,起飛降落間,彼此利用觸角間交流著,從煙囪躦出的蜂兒,有銜
出小石礫,還有啣著大水滴,或許剛剛下過雨,讓牠扮演除濕機的功能,吸取巢室中多餘的水分吧!

至於回來蜂兒的花粉籃中,有著成球的花粉,

最特別的是有一隻蜂兒的花粉籃中,攜帶的不是黃色的花粉餅,反而是褐色的液狀膠植物體,會不會是樹膠,
還是蜂膠?閱讀網路資料才知道牠們因著尾部沒有螫針,當天敵入侵、蜂巢遭受侵襲時,牠們便以自己的身
體及肢體上的蜂膠,奮不顧身的黏住入侵者,即便不能與之同歸於盡,也能讓天敵鍛羽而歸。

在大自然眾多的生物中,昆蟲幫助植物傳花授粉,佔了相當關鍵的角色。李偉文在部落格書寫『蜜蜂為什麼
不見了?』這篇文章拉抬昆蟲在生物界重要的地位,他引用發明小兒麻痺疫苗的科學先驅沙克 博士曾經提出
一個報告:「如果地球上的所有昆蟲全部都消失,那麼幾十年內,其他所有生物也將隨之滅絕,但是假如人
類從地球上消失,其他所有生物會更加蓬勃發展。」

這對人們而言,可能又是一個真實而無法面對的真相。在倡導地球村,生物多樣性的當下,萬物是息息相
關,雖然蜜蜂的失蹤對一般的民眾沒有直接的衝擊,但是大量蜜蜂失蹤所散發的警訊已經是全球注目的焦
點,不論是氣候暖化、基因改造作物、電磁輻射、殺蟲劑或農藥使用,這些蜜蜂可能的潛在「殺手」皆跟
人類有關。

對植物而言,這些警訊所帶來的恐慌,可能比溫室效應、聖嬰現象或是臭氧層破壞來的直接,尤其植物若能
行動,我想祂們可能更加佇立難安,甚至每天作惡夢,睡不著覺。或許祂們不斷表達自己的擔憂與無奈,然
而含蓄內斂的聲音,就靠你我細細的親近與閱讀了。
http://tw.myblog.yahoo.com/k-wan
不論是親子同遊,或是帶著班級孩子趴趴走中,感受生態之美, 透過攝影與文字,將各個定點觀察的點點滴滴紀錄下來, 描述著一段段與大自然接觸的小故事,歡迎一起來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