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發表區

發表作者 | 張瑜 | 個人積分 | 41183 |
---|---|---|---|
身份等級 |
![]() ![]() ![]() |
||
作品類別 | 飛羽 | 發表時間 | 2013.11.26 21:04 |
拍攝地點 | 台灣各地 | ||
標籤 | |||
評議推薦 |
古馳:很精采的作品集 野豹:圖 文 並 茂 |
||
微笑照片 64 | 點閱數 7165 | 回應數 26 | 評議推薦 5 | 資深推薦 10 |
64
~ 2013年.回顧(飛羽) ~

01.瘋鵟
普通鵟為鹰科鵟属的中型猛禽,主要捕食危害農作物及林木種苗的啃齒類動物、害蟲等,因此就某些層面而言,其對農民是極為有益的猛禽;由於分佈區域遍及整個歐亞大陸,應是其被稱為普通鵟之由來;儘管如此,除了尚無緣一見的大鵟外,感覺上普通鵟反而是最難接近的鵟屬猛禽,至少之前一直沒有機會與牠們有過近距離的接觸。
但緣份來時,一天之中就先後邂逅兩隻普通鵟個體,距離已近到用肉眼即可清楚的觀察牠們,繼早上巧遇一隻淺色的個體後,中午時分又遠遠的看見遠處電桿上的另一隻暗色個體,當車子一小段、一小段的接近牠至50米內竟未見牠飛離時,已推想牠應已鎖定電桿下方的獵物,果不其然,幾分鐘後見其快速俯衝至地面,瞬間彈起後爪上已多了一隻大老鼠,幸運的是其僅飛至不遠處的樹枝上而未飛遠,並在短短的4~5分鐘內就將那隻老鼠連皮帶肉吞進肚子裡。
可遇不可求的鵟鷹屬,就是令人不得不為牠瘋狂。

02.曠野寄情
小鵪鶉,因公鳥胸部羽毛呈現藍色光澤,又稱為藍胸鶉,是屬於雉科鶉屬的野鳥,身長僅12公分,較一般生產” 鵪鶉蛋”-身長約17~18公分的鵪鶉小上許多;按鳥書敘述,其分布地區廣及印度至菲律賓、南達印度尼西亞、直至澳大利亞、中國的廣大地區;但問問鳥人,實在沒有幾個可斬釘截鐵的回答其曾為牠們留下影像;主因台灣僅分佈於中南部,不善於長距離飛行、短距離速度卻又是出奇的快,待您有機會於平原、河邊草地驚嚇到牠而飛起時,瞬間又已降落至不遠處的草叢中,一般大概只能從短暫通過眼幕的色彩來沾沾自喜表示自已曾看過小鵪鶉!
已無法估算在南部老家附近的甘蔗、玉米田從天明一直巡曳至入夜的次數,曾多次渴熱到幾乎中暑,卻一直徒勞無功;直到一次偶然機會,竟遇上四隻短暫聚集在一起的小鵪鶉,雖因緊張過度而使畫面成像品質欠佳,但已夠手舞足蹈好幾天了。


03.神話之鳥
黑嘴端鳳頭燕鷗,是一種曾被認為已自地球上消失的野鳥,因自1937年起的數十個年頭裡,世上的黑嘴端鳳頭燕鷗觀察紀錄寥寥無幾,直到2000年,台灣學者在福建連江的馬祖發現了8隻黑嘴端鳳頭燕鷗,並記錄了繁殖行為,引起了國際鳥類學界的轟動。儘管如此,據估計,黑嘴端鳳頭燕鷗的全球數量不超過100隻,不僅是海峽兩岸最最瀕危的鳥種,亦是目前世界上最瀕危的鳥種之一,被稱為“神話之鳥” 一點也不為過。
無論賞鳥者,抑或野鳥攝影者,應很少有人能抗拒這神話般的野鳥,自接觸野鳥之初就一直渴望有機會能去看看牠們,怎奈牠們的活動地點是遠在一海之隔的馬祖,一聽到需前往基隆港坐8~9個小時的金馬輪至北竿或南竿,再坐搖晃搖晃的小漁港始能抵達那神話之鳥繁殖的無人小島(鐵尖島),對於每次上船必定暈吐的我等於就是一道無法跨越的鴻溝,使得那神話之鳥更像神話般迷離。
9年一晃就過了,直到今年夏天,一來鳥友告知鳥確定還在(因育雛中),再則鳥友亦介紹一種可減緩暈船症狀的針灸貼片,遂有了勇氣前往試試運氣;雖然長途跋涉後只換來累積起來短短幾十秒的攝影時間,更因距離較遠,船身搖晃,只能勉強留下些記錄照,但能看到這期望已久的神話之鳥,總是令人欣慰不已!


04.山裡來的麻雀
聽到”麻雀”可不要以為是那活躍在您我周遭嘰嘰喳喳的厝角鳥,牠們可是台灣瀕危的稀有留鳥呢!
顧名思義,山麻雀的確是活動在”山裡”面的麻雀,外形上其實與我們看到的一般麻雀相差不多,主要差異在於山麻雀雄鳥頭頂是鮮栗紅色(麻雀為暗栗紅色),雌鳥則有乳白色長眉線(麻雀則無眉線);山麻雀習以600-2000公尺森林邊緣的原住民部落為主要活動區域,但山區棲地因人類開發、山地生活現代化、植物相貌改變,使得麻雀侵入、形成物種替代,據估計台灣山麻雀族群數量可能已小於1000隻,已被列為台灣瀕危鳥種。
若非繁殖期,欲近距離觀察牠們應是有點難度的;這天,久候不到牠們,只好在旁拍起其他的野鳥,拍著拍著,牠就突然降在面前的積水區洗起了澎澎,真是無心插柳呀!


05.推心置腹
赤腹鷹是體長僅30公分的小型猛禽,卻是過境台灣數量最大的猛禽,一般熟知的國慶鳥(灰面鵟鷹)過境台灣的最大量一年不過3萬餘隻,然而2004年秋過境期在墾丁記錄到的赤腹鷹數量即超過22萬隻,當年正是吾人開始飛羽攝影的第一年,亦有幸恭逢其盛,滿天的鷹河在天未全亮的高空中蜿蜒流過,讓人久久無法忘懷。
赤腹鷹數量雖多,但由於其飛速奇快且不像灰面鵟鷹於停棲後仍會不時的飛上天空遨翔,因此除了每年秋過境時像侯鳥般的前往墾丁,守在幾個制高點以等待若干逆風而回的個體勉強留下些透空畫面者外,欲得一有帶景且清晰可辨的赤腹鷹畫面可是年年有希望,卻是年年失望而回;
這天,天氣陰霾,強風續刮著,幾隻赤腹鷹似乎為了尋覓獵物,竟然停棲在較為空曠的樹林邊緣、留下較為廣闊的按快門空間,扼腕幾次後,終在一次亂槍之中矇到了綠景前的牠-一隻有著紅色眼睛的赤腹鷹公鳥,中獎的喜悅也不過如此了!


06.好玄啊
玄燕鷗,體型中等,全長約39公分,屬於燕鷗類鳥種,軀體纖細,嘴喙尖長,雙翅狹長,收合時會超過尾羽;主要族群分布於太平洋群島、印度洋群島、中南半島…等熱帶地區島嶼,在台灣僅貓嶼有較為穩定族群,台灣本島則為稀有過境鳥,拍鳥多年僅於一次颱風過後的惡劣天氣裡在野柳岬有過短暫的相遇。
這天蘇力颱風於凌晨一點多自東北角的三貂角登陸,心想天明後颱風應離東北角愈來愈遠,背颱風前進方向而行,除可避開風害或有機會遇上一些被颱風趕進島內的野鳥。從散落在整條濱海公路的電線桿與落石可以想像颱風於凌晨過境時的威力,放慢速度、小心奕奕的穿梭在這條仍不時刮著7~8級以上強風的公路上,才不一會兒就見三隻羽色較暗的中型海鳥自海上快速飛抵路旁的岩壁上,從觀景窗一看,真是不得了,竟是「玄燕鷗」-而且一次三隻耶,甚至其中二隻竟在陡峭的岩壁上就玩起了親親,真是好玄啊!
順著牠們飛離的方向繼續往東續行,沿岸即不時遇上三三兩兩的玄燕鷗在猛烈的強浪中展現其高超的飛行技巧;直到遠遠的看到停在岸礁上的幾隻玄燕鷗,雖是躡手躡腳的接近牠們,多數玄燕鷗還是拒人於百尺之外,但卻有一隻老神在在的自理其羽毛,見牠如此從容,也就從上午不到10點近距離(近到可以摸到牠了吧)的陪牠至下午三點多,更玄了!
牠並未受傷,因為下午三點多後從東邊的海面飛來一群又一群(每群均約10~20隻)的玄燕鷗,當我看的目不轉睛時,身旁的牠咻的一聲迅速就加入其中一群;心想海面還刮著逾7級的強風巨浪,按理牠們應沒有出外海的理由,因此順著鷗群的方向返西邊尋找,終在一處離岸邊約200~300米的岸礁上找到了聚結成群的玄燕鷗們,為數竟約達200隻,而且天色愈晚,加入的玄燕鷗數量愈多,至天色全黑前已累積近500隻…
真是好玄的一天呀(ps.隔天天未亮來到原點,竟已看不到半隻了)!


07.炸彈臨空
白腹鰹鳥,體長73公分, 嘴喙頗長,先端似雞嘴,故亦有「海雞母」之稱;主要以魚類為食,其習慣在海面上空巡視,發現魚群時,雙翼向體側收縮,以頭下腳上、高角度俯衝方式潛入水中捕捉,身材也自然演化呈流線型,因此其入水時濺起的水花極小,有別於魚鷹以爪入水抓魚所濺起的大片水花,因此若以人類用”水花”大小來判定跳水功夫之優劣標準,看似笨拙的白腹鰹鳥反倒是優於魚鷹的!
白腹鰹鳥有群聚捉魚之習慣,魚群愈大時聚集的白腹鰹鳥將會愈多,換言之.魚群往那兒游,白腹鰹鳥就往那兒遷移,雖據調查台灣全年均可見白腹鰹鳥,但因夏秋兩季台灣北部海面較有機會聚集大量青鱗魚(沙丁魚之一種)…等小魚,因此這兩個季節較容易看到貼近海岸邊覓食的牠們,印象中每隔2~3年就會有一次白腹鰹鳥大爆發的情形,今年長濱漁港就因魚群靠岸吸引了幾十隻白腹鰹鳥每天從早到晚不斷的上演高空衝水的戲碼,像極一顆顆臨空而降的深水炸彈,亦樂壞了來自全省各地的鳥友們!


08. 驚奇
從沒見過,也沒想過,碩大的大冠鷲竟有能力做出澤鵟屬那瞬間翻轉捕捉獵物的動作,這次倒意外的開了眼界;
這天無意間看見牠時,牠也正看著我,雖有點距離,但站那位置沒飛似乎意味著點玄機,反正也沒甚麼鳥況,就等等看吧,說不定有機會朦到幾張帶景的;大太陽下,從觀景窗幾乎目不轉睛,手不離相機的盯著,這一盯足足就耗去了2個多小時,等的愈久,就愈不想空手而回;總算,見牠腳一蹬,往前衝了出去,可能是等太久,手腦變鈍了,幾面幾幅均對不到焦...,心裡還在想著「又白白浪費了一次機會了」!
好不容易對到焦時已見其鑽進草叢裡,但不久就從草叢間彈了起來,奇怪的是從牠爪上掉下一隻綠色的小蛇,是毒蛇使牠有所畏懼而放鬆已到爪的獵物嗎?但只見牠左翅略收、瞬間就頭往下的翻轉了過來,再次衝進草叢,這動作實在來的太快,只記得手都捨不得離開快門,有沒有”焦”實在沒把握;些許才又見其從草叢飛起、回到原先的枝頭(因草長實不知其是否已解決了那條蛇);此時才敢從LCD螢幕檢視剛剛的畫面-真是又驚又喜!!這原本是捕捉鼠輩為主食的鵟鷹屬所擅長的動作,竟然亦會出現在體型如此碩大、動作看似遲緩的大冠鷲身上;
也許吾等均已習慣大冠鷲枝頭一站就是1~2個鐘頭的慢吞現象,而輕忽牠們原先就具備這樣的能力-因不常見也就多怪了…;至少,拍大冠鷲已無數次,這是最驚喜的一次!


09.福山!福山!
銅藍鶲,身長約17公分,是鶲科中體型較大的野鳥,繁殖於西藏南部、華中、華南及西南等地,在台灣是極稀有的過境鳥或冬侯鳥,拍鳥多年一直無緣一見;其身上的羽色於陰雨天呈現的可能是深藍色,但陽光下顯現出的卻轉為翡翠般的色彩,對數年來一直與牠失之交臂的我而言,更充滿了難以抗拒的誘惑。
今年年初終於傳來烏來福山有銅藍鶲出沒的消息,而且就在敬愛的阿哥曾經任教的福山國小校園內外,一開始慕名前往的鳥人幾乎擠爆那小小的部落小學,可以想像的那畏人的銅藍鶲自然是躲的遠遠的,不過,經過連續4個例假日開拔到福山國小的長時間等待後,終能換來些許的好運,福山果然是福山,多年來已有許多稀有野鳥在此活動,就連稀有的銅藍鶲也難得的把它作為渡冬地呢!


10.水月
反嘴鴴,又稱為翹嘴鷸,主因其有著細長且向上翹的嘴部,造型於眾鳥中獨樹一格;身長約42cm,體型高佻,體色呈現黑白兩色,在野外非常顯著易於辨認,當其群集睡覺時,遠遠望去常令人有"繁花點點”之感!
在台灣屬冬侯鳥,主要活動在嘉南地區的魚塭及水域環境,四草、新塭、鰲鼓每年都有穩定的族群,2013年初靠近台17線公路旁新塭廢棄魚塭,每天早上均會聚集數百隻反嘴鴴在淺水區集體覓食、睡覺;晨光投射在泛藍的水面上更襯托出反嘴鴴黑白羽衣之美;
這天,多數反嘴鴴均已入眠,一對反嘴鴴卻忘情的在旁翩翩對舞了起來,初看那畫面,可不似雲門舞作"水月"裡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場景...
眾人皆醉,惟
我倆獨醒
我倆獨舞...
水中有月
月中有水


無論如何,有機會走進大自然看看可人的飛羽,總是生活上的最大樂事之一!
感謝您的蒞臨!
------------------------------------------------------------------------
張瑜的部落格-“瑜眼:
http://blog.dcview.com/blog.php?m=Az0FYFQw